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之十九

来源: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发布时间:2018-12-07 浏览次数:276

2018125日下午,丁瑶副教授应邀在教学三号楼605教室作了题目为:当“能指”与“所指”遇上“言”与“意”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蒋世强副教授主持。参加此次学术报告的有学院部分、2018MTI以及2017级语言学专业同学等60余人。

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丁老师本次学术报告的题目,希望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拓宽同学们的研究视野。此次学术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能指”与“所指”及任意性关系、先秦时期的名实观、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言意之辩”以及当“能指”与“所指”遇上“言”与“意”。丁老师就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语言与跨文化传播提出了两个研究视角,即“跨语言中的文化问题”与“跨文化中的语言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报告。

首先,丁老师基于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看法,指出了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即:词的意义与它的形式之间的联系。总结了两种不同学派的观点,分别为“自然派”与“惯例派”,以及他们所持有的观点。丁老师引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观点,强调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特性,并且对这一术语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解释。其次,丁老师指出了“名实”的哲学范畴,认为春秋末年的“名实之辩”则是战国时百家争鸣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总结了孔子、老子、公孙龙及墨家对“名实”问题的基本观点。丁老师认为名实之辩实际上是把逻辑认识和政治伦理融为一体,并且政治伦理思想是主导,是为了正是非、治曲直、辩贵贱、化天下。再次,丁老师从传统诗学的视角出发,指出中国传统诗学的论题之一是“言”“意”之辩,从而引出了“言”与“象”这两个术语,并且引用《庄子•外物》中的内容对言与象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与解释。最后丁老师认为言、象、意的三分法又与皮尔斯的符号、对象、解释项三位一体的符号观遥相呼应。最后,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与总结,丁老师引出了本次报告的核心内容,引用相关学者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对“能指”与“所指”的基本看法,促使我们要不断追索语言、思维、意义之间的关系。

最后,蒋老师对本次学术报告做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一些基本看法,同时鼓励各位研究生多思考,多提问,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